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天文地理风水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天文地理风水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东汉时期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是怎样的一个人?
王景(约公元30年—85年)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家。
王景像
西汉时期是古代黄河决溢比较频繁的一代。
司马迁《史记》中有河渠书,班固汉书中存沟洫志,多与当时黄河决溢有关。
汉武帝曾亲视河工,现场指挥官兵,堵筑宣防。
到东汉时期,黄河泛滥依旧。
《汉书》记载:“初,平帝时,河、汴决坏,未及得修。”因国家初定,无力治河,“兖、豫百姓怨叹,以为县官恒兴佗役,不先民急。”河南江苏一代人民,在决口的黄河中,备受苦难。

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,(公元69年),汉廷下决心治河,明帝召见了王景,询问过治河事宜后,赐给他《山海经》、《河渠书》、《禹贡图》等资料,以及金钱衣物等,做好这些准备之后,当年夏天,朝廷发卒十万,让王景统筹指挥修治河堤。
治河范围:“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。”基本上位于黄河下游地区。
工程手段:“商度地势,凿山阜,破砥绩,直截沟涧,防遏冲要,疏决壅积,十里立一水门,令更相洄注,无复溃漏之患。”
工程用时及效果:“明年夏,渠成。帝亲自巡行,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……景由是知名……三迁为侍御史。十五年,从驾车巡狩,至无盐,帝美其功绩,拜河堤谒者,赐车马缣钱。”工程修筑完好,王景也是名利双收。
治河花费:“景虽简省役费,然犹以百亿计。”
王景治河段简图
王景治河后,黄河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安流。号称黄河八百年安流期。
后世多有对王景赞誉有加者,如清人魏源,近人李仪祉、岑仲勉等。甚至将黄河八百年安流,归结为王景治河的结果。王景简直成了神一般的存在,一出世而黄河安定数百年。
王景真的这么厉害吗?
但是反思王景的工程手段,无非是整治河床,修固堤防,兴建水门等。后世的治黄水利家潘季驯、靳辅等人,同样用这些手段,并且技术手段不比千余年前的王景差。
再来回观王景治河。工程仅位于下游,并无完善的后续维护河堤制度,之后的东汉魏晋阶段黄河安流期也并非社会安定无动乱。
因此主要因素还是在黄河中游。历史地理大家谭其骧在《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》一文指出,黄河中游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而致的水土流失速率变化,是导致王景治河之后黄河长期安流的主要因素。
综上:王景是东汉时期一位知名的水利家,但是在后世有被过分神化的现象。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澜,有其自然地理方面的因素。
更多历史地理类资讯,敬请关注@熊二H9tory。
王景,字仲通,乐郡诌邯人,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。王景的祖祖辈辈原先居住在琅邪郡不其县。八世祖王仲喜爱道术,以善长观测天象而闻名。
王景年少时就开始研习《周易》,并且博览群书,特别是对天文数术方面非常热爱。大概是在光武帝后期或者是明帝初期担任司空属官。永平初年的时候,有人举荐他善长治水,汉明帝刘庄于是让王景和王吴一同疏浚浚仪渠,取得了成功。永平十二年,王景又受命负责大力修建水运交通命脉汴渠以及黄河堤防,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。永平十五年,王景跟随汉明帝到无盐巡视,明帝一路上目睹他的治水成就,很是称赞,又拜他做了河堤谒者。
建初七年,王景迁升为徐州刺史,第二年升迁任职庐州太守。当时庐州一带,百姓还没有实行牛耕技术,虽然土地肥沃,但因为人力有限,粮食经常不够吃。境内有最早建立于春秋时期,由孙叔敖创建的芍陂,但是方圆几百里,大多荒废。于是王景召集百姓来修复它,并且还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,又大力推广牛耕技术,造福百姓,大片土地得以开垦。王景还把养蚕的秘诀传给了当地的百姓,渐渐地百姓生活一天比一天富有,都过上了好日子。
王景除了做官以外,对于卜筮,风水,数术等方面都很了解,并且撰写有专门的书籍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文地理风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天文地理风水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