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买不起地热空调?宝丰县第一中学的一名学生家长反映,县里投入大量资金为学校安装了地热空调。但在这种大热天,学校只在高考期间开了两天,学生热得白天无心学习,晚上睡不着觉。(6月28日,《大河报》)
按理说,政府在中小学安装地温空调,是为了解决“民生之苦”和“节约能源”,是好事之“方”。然而现在,这些“是非”被挑起,这不得不发人深省:地热空调为什么没有发生好事情?
在宝丰,学校、养老院“地温空调”的基建、设备投入,加上后期的电费投入,少则“几千万”,多则“上亿”。一个县的财政收入能有几个“亿”?这样的“大项目投资”,本应“谨慎”。对此,我认为至少要做到“三个‘第一’”。
民主决策第一。这么大的财政投入,地方政府应该先提交当地人大讨论,取得“同意”;还应该通过新闻媒体“广而告之”,征求纳税人的意见。“你同意还是不同意这一大笔投资?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?”有了这种民主监督,才能避免决策失误。
飞行员优先。地温空调可以在少数学校试点,看实际运行效果如何,再看学校是否负担得起电费;如果学校交不起电费,县财政能跟进补贴吗?如果试点成功,再大规模推广应用也不迟;如果试点不成功,会“暂停推广”,经济损失会小很多。
政府采购信息首先要公开。政府采购容易滋生“权钱交易”,尤其是“大额采购”。当前,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,任务依然艰巨,腐败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。因此,数千万元这么大数额的政府采购,其“主管领导”和“直接责任人”的姓名和家庭财产都应该提前公开,接受社会监督。
当前,在信息时代,在法治社会,政府“大项目投资”的决策过程是有条件的,应该是“民主的”、“科学的”。但当少数人“闭门造车”时,难免“偏听偏信,暗度陈仓”,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。这是宝丰县地热空调留给我们的“前车之鉴”。